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07:39:54   浏览:852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


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5号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已于2002年6月28日经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7月28日起施行。

2002年6月28日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

(2002年6月28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规范防震减灾活动,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防震减灾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地震应急和震后救灾与重建等工作,提高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第六条省地震部门和市、县、区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是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震减灾工作的综合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经贸、建设、公安、民政、卫生、交通、水利、电力、通讯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公民在地震灾害中的自救、互救能力。
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地震监测预报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地震监测台网(站)建设规划的要求,加强本级地震监测台网(站)的建设和管理。
省级地震监测台网(站)的建设所需投资,以省为主,有关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建成后由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为主管理,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协同管理。省级地震监测台网(站)的设置与撤销,由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批准,报国务院地震主管部门备案。
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站)由市、县财政投资建设,建成后由市、县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业务上接受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的指导。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站)的设置与撤销,由设区的市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批准,报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受法律保护。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妨碍、干扰地震监测台网(站)正常工作。
第十条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制定本省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以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市)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地震活动和地震前兆的信息收集、检测和传递工作,组织开展地震震情会商,提高地震前兆异常的识别、处置能力。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根据地震观测资料和研究结果提出的地震预测意见及其依据,应当向所在地或者所预测地区的县级以上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报告,也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不得擅自向社会散布。
接到报告的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进行核实和分析研究,并答复报告人。
第十二条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地震震情跟踪会商制度和地震预报意见评审制度;地震预报意见的评审结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报告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第十三条地震预报依法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及其延期与撤销的决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权限批准发布。
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有关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以国家或者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造、传播地震谣言。
因地震谣言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县级以上地震主管部门应当迅速采取措施予以澄清,其他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当予以配合、协助,公安机关应当依法进行查处。
第三章地震灾害预防
第十五条省和设区的市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六条下列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三)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
(四)对本省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建设工程。
前款第(二
)项、第(四)项建设工程的范围,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七条对本省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建设工程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工程项目审批的部门应当在受理项目建议书后十五日内将工程项目通报同级地震主管部门。
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将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报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审定。
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组织有关专家或者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工程建设单位,同时告知工程所在地市、县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
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初步设计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或者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不得予以批准建设。
第十八条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发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发展水平和防震减灾的需要,决定提高城市抗震设防要求。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和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的监督检查。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铁路、交通、民航、电力、通讯、水利等其他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应当依照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国家发布的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计、施工与监理的监督管理。
第四章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
第二十条省、设区的市以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市)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并组织有关单位,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上一级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备案。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的地震应急预案,还应当报国务院地震主管部门备案。
省和设区的市建设、经贸、交通、民政、卫生、公安、电力、通讯、水利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省、市地震应急预案,制定相应的部门地震应急预案,并报同级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强烈有感地震发生后,有关市、县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迅速将震情上报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迅速确定地震震级、地点和发震时刻,并作出震后地震趋势判定,报告省人民政府;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应当迅速按照应急预案,采取措施安定人心,稳定社会。
第二十二条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发布后,预报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做好地震应急的准备工作。
第二十三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灾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实施地震应急预案,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第二十四条地震灾区的震后救灾和重建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擅自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或者泄露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的,由县级以上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警告;情节严重的,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国家工作人员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2002年7月28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葫芦岛市突发公共事件接警、分警、处警管理规定》的通知

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葫芦岛市突发公共事件接警、分警、处警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葫芦岛市突发公共事件接警、分警、处警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五年六月十九日







             葫芦岛市突发公共事件
            接警、分警、处警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的接警、分警和处警工作,依据《辽宁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葫芦岛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可以预见的各类重大、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接警、分警和处警工作。
  第三条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接警中心(简称联动接警中心)设在市、县(市)区公安局,依托市、县(市)区公安局指挥中心和110报警服务平台,对突发公共事件报警实行统一接警、分警。
  第四条 联动接警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接受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报警;向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指挥中心传递和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按事件性质分类、业务管辖范围及预警等级,及时向市有关指挥部指挥中心或值班室分警。
  第五条 119调度指挥中心、120院前急救中心继续分别受理火灾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警,并妥善处警;当需要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实施协调指挥时,及时向110报警服务台报告。
               第二章 接受报警
  第六条 联动接警中心接受报警的范围包括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第七条 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与各分指挥部建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监测与报告网络,各分指挥部负责分管事件监测和建立监测网站或信息报告网。一旦掌握突发公共事件征兆或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知情单位要立即将有关信息向市、县(市)区联动接警中心或市、县(市)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及责任单位报告。
  第八条 公民有义务通过拨打110报警电话或其他各种途径,迅速报告和反映突发事件信息。
  第九条 各级联动接警中心对接到的突发公共事件报警要认真受理,问清报告人姓名、单位、职务、联系电话和事件的种类、发生时间、地点及事件的危害范围、危害程度和当前处置情况及请求事项等,如实登记,分类整理。县(市)区接警中心接到的灾情,除本级负责处置的情况外,一律向市联动接警中心报告。
              第三章 分警程序
  第十条 各级联动接警中心接警后,按照省、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的预警级别和响应程序,根据事件种类、危害范围和程度,及时向有关指挥部指挥中心或值班室分警。情况重大紧急且需要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协调的,要向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指挥中心报告。
  十一条 发生Ⅳ级预警事件(即灾种单一,危害范围不超出县(市)区以下政府行政区域,造成一般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或对社会造成一般影响的事件),市、县(市)区接警中心接警后,向事件发生地县(市)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分警,同时向相关分指挥部报告情况。
  十二条 发生Ⅲ级预警事件(即灾种单一,危害范围不超出本市行政区域,造成较重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或对社会造成较大影响,需要参与处置的部门不超出主管副市长分管范围的事件,或当时不能判明预警级别的事件),市联动接警中心直接分警到有关分指挥部指挥中心或值班室。
  (一)发生破坏性地震,分警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
  (二)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煤区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分警到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
  (三)发生旱灾、洪灾、台风、冰雹、沙尘暴等灾害,分警到市抗旱防汛(气象灾害)指挥部。
  (四)发生火灾,分警到市消防灭火指挥部。
  (五)发生森林火灾,分警到市森林防火指挥部。
  (六)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和生产过程中的其他事故,分警到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
  (七)发生各种公共卫生事件,分警到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
  (八)发生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恐怖活动),分警到市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
  (九)发生交通(包括铁路交通)、空难事故,分警到市交通事故应急指挥部。
  (十)发生建筑物爆炸、倒塌事故,分警到市建筑事故应急指挥部。
  (十一)在农副业生产中发生重大病虫害、冰雹、洪涝、冻害和对灾害性植物的防除,分警到市农业救灾指挥部。
  (十二)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分警到市重大动物疫情救灾指挥部。
  第十三条 发生Ⅱ级预警事件(即多灾种复杂灾害,危害范围不超出本市行政区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或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参与处置的部门超出主管副市长分管范围的事件),市联动接警中心直接向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指挥中心分警,向省联动接处警中心报告。
  第十四条 发生Ⅰ级预警事件(即多灾种复杂灾害,危害范围超出本市行政区域,造成群死群伤,经济损失特别严重或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由市联动接警中心向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指挥中心报告,同时向省联动接处警中心报告。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向省应突总指挥部报告。
             第四章 处警程序
  第十五条 市联动接警中心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指挥中心及各分指挥部指挥中心或值班室要设专线值班电话,确保通讯联络畅通。
  第十六条 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和各分指挥部要按各自的分工正确处警,安排值班备勤人员,指挥中心或值班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第十七条 各指挥部指挥中心或值班室值班人员接到分警电话后,必须立即向本指挥部办公室值班领导报告;值班领导应立即向政府有关领导报告;政府有关领导必须及时作出处置,根据事件具体情况,迅速派出现场指挥部,调动第一响应特勤队伍赶赴现场处置,或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召开紧急会议,判断情况,下达命令。
  第十八条 各级指挥部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和结束时,要逐级随时报告情况。特殊情况下可越级报告,并向直接上级补报情况。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各级联动接警中心、指挥中心、值班室值班人员要尽职尽责,正确掌握接处警内容、程序、分法和要求。凡因值班人员责任心不强、擅离职守、业务不通、处置不当而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和部门领导的责任。
  第二十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国农业科技年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


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国农业科技年工作的通知

2003-06-24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农办科〖2003〗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林)、农机、畜牧、农垦、乡镇企业、水产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委,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

  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和科研单位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的通知》要求,制定了本行业、本地区、本单位的“农业科技年活动方案”,确定了工作重点,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目前,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已经全面展开。

  按照国务院有关“两手抓”的指示精神,根据我部农业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及视频网络会议的部署,现就进一步抓紧做好全国“农业科技年”的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坚持“两手抓”,确保“农业科技年”各项措施的落实

  按照全国农村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将非典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各级农业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方案》的统一部署,毫不松懈地做好各项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技术、培训等项工作,并将防治“非典”作为科技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借助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全国农业科技年各项活动的宣传力度。同时,希望各级农业部门和各单位要更加注重实效,把各项活动落实到为农民办实事,真正把各种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使亿万农民受益。

  二、采取多种形式,千方百计开展“农业科技年”活动

  非典疫情对农村和农民的科技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是我们转变工作方式,加快改进技术传播、技术推广手段的一次良好机遇。要以这次抗击“非典”为契机,积极采用信息网络、视频技术、发放报刊杂志、图书、音像制品和电波入户等现代通讯手段传播、普及适用技术,加大对农业技术员和农民的培训力度。要抓紧对计划内的各项活动进行梳理,及时调整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形式,对受非典影响未能开展的科技活动(已过农事季节的活动除外),做出新的安排和部署,确保科技年的各种活动落到实处。调整后的活动计划要在6月25日前报全国农业科技年工作办公室。

  三、进一步强化对开展农业科技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农业科技年”活动办出成效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我部决定将今年作为“全国农业科技年”,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科技活动,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竞争力。各司局、各省(市、自治区)要在全国农业科技年中,大力实施“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加快推广农业高新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力争在“农业科技年”作出新的成绩。各司局主要领导及各省(市、自治区)主管部门领导要亲自抓,要按照“有事可做、宣传造势、农民实惠”,“事、势、实”的三字要求,做好这项民心工程。

  四、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强化对科技年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

  各司局、各省(市、自治区)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全国农业科技年办公室,做好农业科技年的各项工作。要建立起快捷、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各单位要将本地及本单位的农业科技年工作进展情况于每月的16日和30日前,分两次报送给全国农业科技年办公室(email:kjsjhch@agri.gov.cn),以便加强对全国农业科技年各项工作进展的监督检查及宣传工作。各司局、各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单位在有关全国农业科技年的各项宣传活动中,都要冠以“2003全国农业科技年”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