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企业集体合同管理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5 08:14:05   浏览:928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黑龙江省企业集体合同管理规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第 5 号

《黑龙江省企业集体合同管理规定》业经2001年3月5日省人民政府第六十九次省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1年5月1日起施行。
省长

二○○一年四月五日


黑龙江省企业集体合同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企业与职工集体协商和订立、变更、终止、解除集体合同行为,保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集体合同是指企业全体职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与企业经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
第三条 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与职工进行集体协商和订立、变更、终止、解除集体合同,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企业与职工双方应当按照平等、合作的原则依法进行集体协商和订立、变更、终止、解除集体合同。
第五条 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
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与职工个人订立的劳动合同内容不得与集体合同约定的内容相抵触。
第六条 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省集体合同管理工作,并承担本省行政 区域内的中央直属、省直属企业集体合同的核准工作。
市(行署)、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所属企业集体合同管理工作,并承担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交办的集体合同核准工作。
各级工会组织对企业与职工订立、变更、终止、解除集体合同应当给予指导。

第二章 集体协商

第七条 企业与职工订立、变更、终止、解除集体合同应当进行集体协商。
第八条 集体协商双方代表人数应当对等,一般每方人数为3名至10名,并各设一名首席代表。首席代表分别由企业工会主席和企业法定代表人担任。企业工会主席或者企业法定代表人因故不能参加时,可以书面委托其他负责人担任。
第九条 职工一方集体协商代表由企业工会组织提名,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选举产生;未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由职工民主推举协商代表,并经职工大会选举产生。
职工协商代表中应当至少有一名女职工。
第十条 企业一方集体协商代表由企业法定代表人确定。
第十一条 集体协商代表享有下列权利:
(一)提出协商要求;
(二)参加集体协商的全过程并对协商内容等事项发表意见;
(三)参与起草集体合同文本等相关文件;
(四)接受委托,代表本方订立集体合同。
第十二条 集体协商代表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真实反映本方的意愿,并维护本方的合法权益;
(二)尊重对方协商代表的意见和要求,并根据对方的要求提供相关的情况和资料;
(三)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秩序。
第十三条 集体协商代表的担任期限由双方商定,但不得超过劳动合同终止期限。
第十四条 职工一方集体协商代表在劳动合同期内自担任代表之日起5年以内,除个人严重过失外,企业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个人严重过失包括:
(一)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企业规章制度;(二)严重失职,徇私舞弊,对企业利益造成重大损害;(三)泄露本单位商业秘密;(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其他个人严重过失。
第十五条 职工一方集体协商代表可以就与劳动关系相关的问题提出与企业进行协商的书面要求,企业应当在15日内与职工协商代表进行协商。
第十六条 集体协商双方在集体协商前,应当共同商定协商的时间、地点、程序和内容。
第十七条 集体协商未取得一致意见或者出现事先未预料的情况时,经过双方同意,可以中止协商,中止期限不得超过60日。具体中止期限以及下次协商的具体时间、地点、内容由双方共同商定。

第三章 集体合同的订立与变更

第十八条 集体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双方应当共同起草集体合同草案。集体合同草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劳动报酬;
(二)工作时间;
(三)休息休假;
(四)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
(五)生活福利待遇;
(六)职业技能培训;
(七)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八)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九)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职工下岗的条件;
(十)因订立、变更、终止、解除集体合同发生劳动争议的处理办法;
(十一)集体合同期限;
(十二)违约责任;
(十三)双方通过集体协商认为应当约定的其他内容。
集体合同期限由双方协商确定,最短不得少于1年。
第十九条 集体合同草案确定后,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审议并表决通过。
第二十条 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通过的集体合同,应当一式5份,由集体协商的首席代表或者其书面委托的其他集体协商代表签字盖章,并在7日内与相关证明材料同时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第二十一条 集体合同生效后10日内,企业应当向全体职工公布,并抄送企业工会的上一级工会组织;有企业主管部门的同时抄送企业主管部门。
第二十二条 集体合同生效后,企业和职工双方应当依法履行。
集体合同一方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对方依法履行集体合同。集体合同部分内容无法履行,不影响其他内容效力的,其他内容继续履行。
第二十三条 集体合同条款中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事项,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集体合同可以变更:
(一)经过集体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
(二)集体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发生变化的;
(三)集体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变化的。
变更集体合同应当重新履行核准程序。

第四章 集体合同的终止与解除

第二十五条 集体合同期限届满或者双方约定的集体合同终止条件出现,集体合同即行终止。
集体合同期限届满前,双方应当就续订或者重新订立集体合同进行集体协商,并在原集体合同终止前续订或者重新订立集体合同。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集体合同可以解除:
(一)经过集体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
(二)集体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发生变化,致使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经集体协商不能就变更集体合同达成协议的;
(三)集体合同订立时的企业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经集体协商不能就变更集体合同达成协议的;
(四)由于不可抗力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解除集体合同的情形。
解除集体合同应当重新履行核准程序。

第五章 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

第二十七条 因订立集体合同发生争议,企业与职工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协调处理。
第二十八条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企业和职工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企业和职工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企业工会主席应当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或者向全体职工通报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职工代表大会和全体职工应当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三十条 企业工会的上级工会组织和企业主管部门应当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三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企业在进行集体协商和订立、变更、终止、解除集体合同过程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其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企业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集体合同约定的,依法承担违约责任;给职工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四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在行使企业集体合同监督管理职责时,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1年5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苏州市规章立法后评估办法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


第 124 号

《苏州市规章立法后评估办法》已于2011年12月23日经市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长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苏州市规章立法后评估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改进政府立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人民政府规章(以下简称规章)的立法后评估,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规章立法后评估,是指规章实施后,根据其立法目的,按照法定程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规章的立法质量、实施绩效、存在问题等进行调查、分析、评价,提出继续执行、修改或者废止等意见的制度。
第三条 规章立法后评估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公众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对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并为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市政府法制部门是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规章立法后评估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 规章确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规章立法后评估的实施机关(以下简称评估实施机关);规章确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有两个以上或者规章未明确行政主管部门的,由市政府法制部门协调确定。
与规章实施相关的各级人民政府、部门及其他单位应当参与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并提供与规章立法后评估有关的材料和数据以及其他必要的支持。
第六条 评估实施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将规章立法后评估的有关事项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社会中介机构等单位(以下统称受委托评估单位)进行。
受委托评估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熟悉被评估规章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所涉及的行政管理事务;
(二)具有三名以上熟练掌握规章立法后评估方法、技术的人员;
(三)相关人员参与规章立法后评估的时间能够得到保证;
(四)具备开展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的必要设备、设施。
第七条 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立法后评估:
(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章实施满三年的,其他规章实施满五年的;
(二)拟废止或者作重大修改的;
(三)拟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
(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较多意见和建议的;
(五)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反映出较多问题或者公众、新闻媒体提出较多意见和建议的;
(六)市人民政府认为需要评估的。
因上位法修改或者有紧急情况需要修改、废止规章的,可以不开展规章立法后评估。
第八条 评估实施机关每年应当按照要求向市政府法制部门报送下一年度的规章立法后评估项目。
市政府法制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下一年度规章立法后评估项目。
第九条 市政府法制部门每年应当编制下一年度规章立法后评估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对列入规章立法后评估计划的项目,市政府法制部门应当会同评估实施机关编制经费预算,报市财政部门按照规定核拨。
第十条 评估实施机关应当根据规章立法后评估计划对规章进行评估。
评估实施机关应当对规章中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内容进行重点评估。
第十一条 规章立法后评估主要依据以下标准进行:
(一)合法性标准,即制定规章是否符合立法权限、立法程序,是否违背上位法的规定。
(二)合理性标准,即公平、公正原则是否得到体现;各项管理措施是否必要、适当;法律责任的设定是否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三)协调性标准,即规章与同位阶的规章、配套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政策是否存在冲突,要求建立的配套制度是否完备、互相衔接。
(四)可操作性标准,即规定的制度是否切合实际,易于操作;规定的措施是否高效、便民;规定的程序是否正当、简便。
(五)立法技术性标准,即立法技术是否规范,逻辑结构是否严密,表述是否准确,是否影响到规章的正确、有效实施。
(六)绩效性标准,即规章是否得到普遍遵守和执行,是否有效地解决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实现预期的立法目的,实施后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否明显高于规章制定和执行的成本。
第十二条 规章立法后评估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估报告形成阶段。
第十三条 规章立法后评估准备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成立评估小组。评估实施机关组织成立以本机关人员为主,与规章实施密切相关的人民政府、部门及其他单位人员参与的评估小组,具体承办评估工作。
(二)制定评估方案。评估方案主要包括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步骤和时间安排、经费使用和组织保障等。
第十四条 规章立法后评估实施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发布评估公告,包括评估小组组成人员、评估方案主要内容;
(二)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整理评估意见和建议;
(三)汇总和分析评估意见和建议,并得出初步结论。
第十五条 规章立法后评估报告形成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评估小组对初步结论进行研究论证;
(二)起草评估报告;
(三)组织有关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论证;
(四)形成正式评估报告。
第十六条 评估实施机关委托评估的,应当将委托情况向市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受委托评估单位应当在委托范围内,以评估实施机关的名义独立开展评估,不得将部分或者全部受托事务转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第十七条 立法后评估应当采用下列方法:
(一)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公开征集社会公众意见;
(二)走访或者书面征求相关行政执法单位、监督机关、行政相对人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三)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听取意见。
评估实施机关根据评估需要,还可以采用以下评估方法:
(一)问卷调查;
(二)实地考察;
(三)专题调研;
(四)个案分析;
(五)立法比较分析;
(六)成本效益分析;
(七)文献检索;
(八)其他方法。
第十八条 评估实施机关应当充分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全面收集、分析和评估相关资料。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通过信函、传真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参与规章立法后评估。
评估实施机关应当通过适当方式反馈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
第十九条 规章立法后评估应当在计划年度内完成。
规章立法后评估应当在评估小组成立后6个月内完成并形成评估报告。在6个月内不能完成评估工作的,应当说明理由,经市政府法制部门同意后可以延期,但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第二十条 规章立法后评估报告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评估工作的基本概况;
(二)规章的合法性、合理性、协调性、可操作性、立法技术性以及绩效性的分析和评价;
(三)评估结论和建议;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二十一条 评估实施机关应当向市政府法制部门报送评估报告。
市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对评估报告进行审核。经审核发现在评估内容、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的,市政府法制部门应当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并退回评估实施机关。评估实施机关应当根据意见完善有关工作并重新提交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的结论和建议需要市人民政府作出进一步决定的,由市政府法制部门组织研究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二条 经审核的规章评估报告应当作为编制政府立法计划、改进政府立法和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依据。规章需要修改、废止的,应当适时启动政府立法程序;对规章执行方面的建议,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或者机构应当研究落实,并及时向市政府法制部门反馈落实情况。
评估报告的结论和建议经市人民政府形成决定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实施,并将实施情况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二十三条 参与规章立法后评估的单位、人员对评估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予以保密。
第二十四条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外,规章评估报告应当依法公开。
第二十五条 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应当纳入对评估实施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考核范围。
第二十六条 评估实施机关、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或者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政府法制部门提请市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改正,视情提请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效能告诫或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按照规定报送评估项目的;
(二)不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评估的;
(三)不按照规定提交评估报告的;
(四)不按照规定落实改进行政执法工作的。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施行前颁布的有效规章,应当分期列入评估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第二十八条 规范性文件或者重大行政决策的后评估工作,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可以按照本办法制定本部门、本地区规范性文件制定后评估实施细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龙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龙泉市电力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

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龙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龙泉市电力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







市政府直属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电力发展资金使用管理,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对原《龙泉市电力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龙政办发(2002)102号]进行修订,现将修订后的《龙泉市电力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龙泉市电力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龙泉市电力发展资金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及省物价局、经贸委等单位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所设立的为扶持电力事业和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电力发展资金的有效合理使用,可加快我市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提高用电质量,推进我市经济发展。电力发展资金由市电力发展协调领导小组设专户管理(设原三电办帐户)。

资金适用范围:一是电力开发及与之相配套的建设;二是电网建设与改造;三是引进用电大户及理顺电价;四是促进电力和我市经济发展的有关项目;五是向上争取政策、联系工作等业务开支。

资金审批程序:一是符合条件的有关单位(或企业)向龙泉市电力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提出申请报告;二是市电力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调查核实提出意见;三是领导小组组长根据职权范围审批。

资金审批权限:日常性经费伍仟元以下支出由市电力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经手、审核,主任签字审批。一次性伍仟元以上伍万元以下的支出由领导小组组长审核同意后,经办公室副主任经手、审核,办公室主任签字后方可列支;五万元以上报市电力发展协调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定,经组长签字方可支付。

市电力发展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级审核、年度审计的管理办法,确保资金的使用安全。

二○○四年八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