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权利释义学体系初探/郑贤君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3 21:20:48   浏览:816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基本权利释义学体系初探
                ——基本权利研究之方法论批判

               作者:郑贤君


摘要: 早期基本权利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模糊学科之间的范围与界限,导致相对于法学的方法偏离。基本权利释义学是一个致力于规范含义发现的解释事业,是在遵循基本权利普遍原理的前提下,参考特定学说,依据本国概念,服从宪法解释方法确定基本权利含义。基本权利释义学具有相对的中立性,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政治现实。这一规避在政治与学术之间树起了一道墙,在确保政治与学术安全的同时蕴涵着双重风险,即过多借用普遍性原理或者域外理论有可能影响基本权利的本地化程度及僵化基本权利,使其成为远离政治现实的封闭体系。为克服这些风险,应促使基本权利概念的本地化,通过外弛弥补体系化的内证之不足,确立权利义务相一致为基本的解释原则。
关键词: 基本权利;宪法释义;方法论



基本权利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方法论是一个宪法问题,在双重意义上涉及学科与基本权利实践的成立、存在、运行与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学术任务与宪法实施之间的关系,故而对基本权利研究的批评也是对基本权利方法论的检讨。承认能力的有限性是学术研究的前提,每一学科都是基于共同体成员持有相同信仰、价值及遵循共有程序规则技术前提下对特定领域所进行的探索,它在携带相对狭窄与封闭这一固有缺陷的同时,也成就了其专业性,并保证所得结论、经验与教训为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与可接受性,故而试图在方法论上建构一个可囊括与容纳一切方法及解决所有问题的努力虽然不乏学术雄心,但其在根本上有违学科专业分工,导致研究界限的模糊与方法的偏离。

一、基本权利研究界限的模糊与方法的偏离

体系化是判定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标志。由于体系化基本权利研究起步较晚,上述三要素的发展较为迟滞与缓慢。有学者对中国基本权利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认为“作为学术概念的基本权利”是“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宪法学的恢复与发展”才“重新回到中国宪法学者的学术视野之中”的,而对于“基本权利概念的系统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体系化的研究则始于2000年以后”。

从研究对象来看,早期基本权利研究局限于个别基本权利条款,没有抽象、提炼和概括具有普遍性的基本权利原理。有些个别基本权利条款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深入的程度,如言论自由、平等权等,其他基本权利如人身自由、住宅自由、通讯自由与通讯秘密、人格尊严、财产权等的研究尚不深入。从研究对象来看,基本权利的释义体系不仅包括个别条款,亦应包括适用于所有条款的普遍性原理,即总论与个论。以中国现有宪法学教科书体例与内容为例,可知基本权利所占比重较少,且缺乏原理性的总论,即使偶有教材安排总论,个论与总论难成比例,往往总论只有寥寥几笔。实践发展、研究队伍、学术视阈、方法锤炼等多重因素决定中国前期研究多局限于个别基本权利的讨论,且各基本权利的研究深入程度亦不相当。

一门学科的发展史是方法的发展史。[1]在基本权利的发展历史中,可见不同时期占支配性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均打上政治烙印,是政治与学术交互影响的产物。其突出特点是,使不同学科间的研究范围与界限模糊了,导致相对于法学的方法偏离。主导前期研究方法的是政策性阐释、普通法律分析、一般社会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政策性阐释是对个别基本权利的理论、功能与现实意义的阐述与分析,它是社会学而非法学的;普通法律分析见于对个别基本权利条款进行刑事法律与民事法律的分析,着重于法律效力与责任的判断;综合性方法是运用历史、政治,乃至经济学分析特定基本权利规范产生的原因、背景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有四:一是没有关注基本权利规范本身,不将规范作为研究对象;二是没有将基本权利规范置于宪法关系的框架中分析宪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三是没有运用基本权利原理分析规范,诸如主体、限制理论、效力、宪法责任(即如何处置违宪法律、规范性文件及其他公权力)、国家保护义务等;四是没有运用宪法解释分析基本权利规范,特别是视情况而定分别或者综合运用文意、原意、体系与目的解释的方法习得规范含义。

体系化以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为特征,是一种相对自洽与封闭的状态。[2]在该状态下,特定学科具有固定的研究对象,使用特定与共通的研究方法,寻求对某一问题的解答。体系化可化约为实体与程序两个方面:固定的研究对象属于实体内容,共通的研究方法属于程序规则。日本行政法学者铃木义男曾言:“行政法学姑且假定其分别为总论与各论……其主要之任务,乃由庞杂之各个法规中,抽出其共通之法理,予以得为其前提之基本法理,而为行政法规解释适用上之基础工事。”[1]“既负有学科之名……最低限度须应其‘学’的要求,而保有相当的体系。”[2]体系化的目的在于以其封闭与独立拒斥不良因素的侵入与干扰,纯洁其内涵,使学术与政治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进而完成本学科独有的学术任务,因而体系化具有学术与政治的双重诱因。学术诱因在于将特定学科独立于相邻学科之外,政治诱因在于使学术尽可能免受不良政治的干扰。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宪法发展曾苦于不良现实的政治牵绊,刻意发展宪法释义学,将宪法研究的对象树立于规范之上,使用宪法解释方法推导规范条款的含义,以此抵制政治现实对真理与公义的压制与歪曲。德国拉班德采用法律形式主义将法学研究确立为对宪法规范的阐释,试图建立一个不与伦理道德、政治、历史以及其他东西掺和在一起的“纯净的”科学法学,建造“一个适合创新建构实在法和旨在对这些实在法进行解释的概念和原则体系”;[3]日本美浓部达吉吸取拉班德的理论,树立法学的宪法学研究方法,指出“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常常应该是法学的,这是不容争辩的事情”;[4]中国台湾地区宪法释义学的发展等,[5]无不是在政治与学术双重意义上使宪法学脱离一般社会科学方法并解脱政治压力的一种学术努力。

简言之,判定基本权利体系化的标准是法学方法的释义学贯彻的程度。“基本权利研究”并非单纯的学术用语,而是与基本权利释义或者体系等同的一个概念。如同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与法律学、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法律解释与法律解释学意指相同,宪法解释等同于宪法解释学。基本权利研究是在遵循基本权利普遍原理的前提下,参考特定学说,依据本国基本权利规范,服从宪法解释方法,确定基本权利含义。坦率而言,尽管寻求中立的基本权利规范含义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政治现实的侵扰,释义学的体系化在实现其自洽的同时未尝不是一种逃遁,或曰对政治现实的回避,颇有些不得已。[6]连德国学者也承认,“那些在方法允许的范围内研究现行法律教义的人,在政治与学术上会觉得更安全”[2]。这种逃遁蕴涵着双重风险,即对普遍性原理或者域外理论过多的借用有可能影响基本权利本土化的程度,以及僵化基本权利。

二、基本权利概念的本土化

首要的问题是基本权利概念的本土化。规范与政治现实疏离的另一面是宪法释义学脱离宪法文本的可能。基本权利概念本土化是指以中国基本权利规范为中心,依据基本权利的一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践状况,通过宪法解释寻求特定基本权利规范含义的过程。其将目光集中于中国基本权利规范,选择外国法上可与中国既有理论与现实融通的原理与判例规则做旁证,确定规范含义,提炼中国基本权利的普遍原理。当下,不少学者依然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弃中国基本权利规范于不顾,以域外概念解释中国基本权利事实的现象。

以外国法上的概念分析中国基本权利事实,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中国基本权利理论的贫弱,对于法治后发国家而言实属自然,但不意味着这一现象的合理性。中国台湾地区学者认为,台湾宪法学释义学存在脱离宪法文本的情况,并非因为“直接移植”外国宪法学理与概念,而是受到长达四十多年政治历史因素制约而成。他认为,宪法释义学的移植,是为了避免政治环境对宪法成长的局限与妨碍;相对的,也正是宪法释义学的移植,而造就“不利”宪法本土化环境的形成。[7]1947年,著名法理学家蔡枢衡曾感言:“今日中国法学之总体,直为一幅次殖民地风景图:在法哲学方面,留美学成回国者,例有一套Pound学说之转播;出身法国者,必对Dugiut之学说服膺拳拳;德国回来者,则于新康德派之Stammler法哲学五体投地。”[4]它虽然反映了当时中国法学研究主体地位缺乏的状貌,但今日中国基本权利研究未臻此境。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规模尚弱,其学术代表性不突出,对相关国家理论的吸收、消化与借鉴也未见彻底。对一些基本概念认识的混乱与悖谬依然是中国目前基本权利研究中的客观实存。“借鉴”与“拿来”流于空泛,特色与流派形成亦未必有根基。如何基于中国宪法理论与实践,在合理吸收外国相关原理的前提下,实现基本权利概念的本土化,便成为一个问题。兹举两例予以说明。

作为一个权利概念,“生存权”至少有三种不同含义:一是日本宪法上作为生活照顾的“生存权”,源于1946年《日本国宪法》第25条的规定,“全体国民都享有健康和文化的最低限度的生活的权利。国家必须在生活的一切方面为提高和增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以及公共卫生而努力。”二是国际人权法上作为第三代人权的生存权,即以民族和国家为主体的集体权利。三是一些国际权利文件中的“相当生活水准权”,如《世界人权宣言》的规定。中国部分学者在研究社会保障问题时,罔顾语境与规范含义之差异,即中国宪法第44条与第45条规定的物质帮助权与社会保障权,不同程度上机械援引日本宪法与第三代意义的生存权解释中国的物质帮助与社会保障。学界对一些基本权利概念尚未获得共同认识,学者宪法文本规范意识缺乏,是中国基本权利研究未获得主体地位的明证。

又以“隐私权”为例,虽然已有学者尝试以宪法解释厘定中国宪法第38条“人格尊严”的规范含义,但部分学者依然存有照搬国外宪法隐私权的倾向。英美与欧洲国家的隐私权有其独特的价值基础、发展历程和规范内涵。美国宪法没有隐私权的明示规定,隐私权属于司法创制的新权利。在1965年的Griswold v. Connecticut案中,道格拉斯大法官提出“伴影理论”(penumbras),认为隐私权存在于《权利法案》第1条、第3条、第4条、第5条及第9修正案(即保留条款)的伴影交互重叠所创造的区域内,从而把对婚姻家庭隐私的保护纳入宪法权利保护之中。“权利法案所列的具体保证有自己的阴影地带,它的形成来自支撑权利法案存在的条款的辐射,几个明示条款的伴影交叠创造出隐私区域。”[8]伴随着安乐死与同性婚姻,美国隐私权已逐渐发展成为有关个人私生活的自我决定权。这与德国以人的尊严为基础的隐私权形成很大区别。德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但是宪法法院确认对个人隐私的宪法保护,其基础是德国基本法第1条尊严条款,及第2条规定:“在不侵害他人权利及违反宪法秩序或公共秩序规定的范围内,任何人均有自由发展其人格的权利。”以人的尊严为基本原则及最高价值,结合第2条人格权利,德国联邦最高法院作出了有关隐私权的一系列判决。在1954年的“读者来信案”中,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认定对人格尊严、自治、隐私的权利是《德国民法典》第823条I中的“权利”,加上随后的1958年“骑士案”、1961年“高丽人参案”等,推动隐私权作为一项人格权利得以确立。依据德国法上的基本权利双重属性理论,隐私权保护既包括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侵权,也包括公权力侵权,形成了德国隐私权公私法一体的法律保护模式[5]。

中国宪法文本没有明示的隐私权条款,以解释学方法阐释中国宪法第38条“人格尊严”即可容纳对隐私权的保护。盲目将西学奉为圭臬,既说明学者宪法文本意识匮乏,亦无助于对基本权利概念的普遍理解,难以促成基本权利概念的中国化。

三、克服僵化:范式的革命

范式革命可破解因体系封闭导致的基本权利僵化。作为常态的范式研究是在一个固定和相对封闭的结构中进行的,它由三种要素组成,即信仰、价值与技术,亦即某一科学共同体成员持有共同信仰,奉行相同价值,沿用共有技术服务于某一问题的研究,此谓科学。反之,若某一学术团体内部成员缺乏相同信仰与共同的价值信奉,不遵循既定的学科技术规范,则该团体不能称为科学共同体,而只能是“草台班子”。

库恩将科学分为常态科学与非常态科学,其中常态科学为范式研究。范式为学科共同体。“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是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促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尽管这些成员在其他方面并无任何共同之处。”[6]范式存在的前提是科学(学科)共同体的独立存在。在特定科学共同体内,所有成员默认并遵循共同规则,循此方法得出的结论被视为可接受的。一门科学的研究工作,“在常态情形下,具有共同遵守的基本假定、价值系统以及解决问题的程序”[7]。突破范式的研究为非常态,意味着范式危机或革命,此时结构内部已经无法提供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常态基本权利研究是在遵守范式三要素的前提下进行的。宪法学人信奉基本权利,将之视为价值,运用宪法解释技术证成某一基本权利的规范含义。信仰、价值与技术各不相同。信仰是精神领域中的事情;价值从属于行动,是一套行为规则体系,具有评价作用,是评价法律规范乃至公权力有效性的标准,属于形而上;技术是形而下的,是通过践行价值达至并满足信仰的必由之径。这决定了基本权利研究是在认同而非质疑基本权利规范正当性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决定了宪法释义学是一种内敛而非外弛的研究方法。

外弛属于库恩的范式革命。新问题的出现使学科共同体内部要素无从应对,需寻求外部要素支持,此时使用非本学科专属方法服务于问题解决成为必然。这属于学科上的“突破”。“所谓突破,则指一种科学传统之既久,内部发生困难,尤其是对于新的事实无法作出适当的处理。当这种困难达到了一定程度时,这门学科的性质便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基本性的变化,换言之,即‘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危机’,它一方面突破旧传统,另一方面又导向新传统的建立,使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7]基本权利释义也存在着内敛与外弛交互使用的现象。美国曾经将宪法解释分为“解释派”与“非解释派”两种(现已废弃这一提法)。解释派是指从宪法文本寻求依据以为裁决基础,非解释派是指从文本之外寻求裁决纠纷的规范[8]。严格而言,两者都是在解释宪法,只不过以何者作为佐证确定宪法规范含义:是拘泥于宪法文本文字本身,还是从生活事实中提炼规范;是服从“死的宪法”文字,还是依从“活的宪法”中的价值。前者是法律形式主义的,后者属于法律现实主义之一种,也是外弛方法在宪法解释上的表现。非解释方法的使用有两个前提:一是创制新权利;二是文本没有明确规定。非解释派体现在隐私权的宪法保护中。隐私权是一项新权利,美国宪法文本文字并未规定这一权利,该权利是在1965年的“格里斯沃尔德诉康涅狄格”一案中确立的。在证成该权利的过程中,法官除使用伴影理论之外,还以社会现实与大众心理为基础,确定私人领域的事务属于自主范畴,它们是基本的,也是州公权力所不能染指的。其后,在涉及差别对待与歧视妇女的平等保护案件中,最高法院再次突破传统证据规则,使用社会科学与心理学方法证明工作场所对妇女施加的不公平待遇侵害了妇女的身体与心理健康。

一切常态科学都是在一定“范式”(典范)的指引之下发展的,但是新的科学事实不断出现必有一天会使一个特定“典范”下解决问题的方法失灵,而最终发生“技术上的崩溃”。[9]在此情形下,引入其他方法证成并确定宪法规范含义实属必然,此即综合方法在宪法解释过程中的运用。需要说明的是,寻求一般社会科学方法服务于宪法解释与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基本权利有本质差别。前者归根结底属于宪法解释,是法官在法庭上为纠纷解决寻求规范支持的一种方法,是关于从何处“找法”,以及是否允许运用道德哲学与政治理论进行宪法解释的分歧,体现了基本权利条款性质的规则与原则之争;后者的目的不在于寻求与确定规范含义,而是讨论某一规范产生的背景、历史、作用等。例如,除文本主义方法之外,其他方法都是在结合宪法文本文字辅之以其他方法确定特定规范含义的过程。历史方法就是典型的例证。通过分析制宪史,研究开国之父在制宪会议上的发言记录,法官确定某一宪法规范或基本权利规范的原初含义。宪法历史解释方法不等同于宪法史研究。那种以宪法发展史作为对象的研究不能称之为宪法解释意义上的历史方法。虽然两种研究的对象与目的截然不同,但所使用的方法与材料有相同之处。目前,学界多重方法的运用只是社会科学方法“幽灵”在基本权利领域中的徘徊,对规范含义的证成并无多少助益,只能视为基本权利规范的社会学、历史学或经济学分析。从研究对象与方法两方面来看,一切集中于宪法与基本权利规范的背景、历史源流与功能作用的研究都应归入相应的历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范畴,既不属于为确定意义寻找的解释学的法学方法,亦不能称之为“外弛”。也就是说,脱离了规范含义寻求与确定的研究都非法学方法,纯粹意义上的法学方法是解释学上的事情,属于宪法释义。

创制新权利是对封闭体系的突破,需要运用超出文本的方法,包括道德哲学与政治理论,但这些方法的运用须服从规范含义的发现。易言之,只要方法的运用没有服务于规范含义的证成,就不能称其为法学方法意义上的宪法解释。有学者在分析劳动权时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呼吁在中国基本权利规范中增加阶层权[9]。在社会学意义上,的确存在一个以工人和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阶层,但宪法上阶层权存在的证成要复杂得多。观察言者的论说脉络,其只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处境表达不满与同情,并非立意寻找劳动权的规范含义,故可将其归为劳动权的法社会学分析之列。且弱势群体或低收入阶层的存在是制度与经济政策使然,已超出法律范围,属于政治与社会问题。

四、解释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全国公安系统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职责、考核标准及奖励办法》的通知

共青团中央 公安部


中青联发[2002]49号


关于印发《全国公安系统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职责、考核标准及奖励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公安厅(局):

  为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公安系统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的各项制度措施,推动创建活动健康持续发展,共青团中央、公安部联合制定了《全国公安系统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职责、考核标准及奖励办法》,现将《全国公安系统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职责、考核标准及奖励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共青团中央 公安部
                      二○○二年九月三日

 

全国公安系统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职责、考核标准及奖励办法



  一、 职责

  1.依法严惩危害青少年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

  2.在调查、处理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充分考虑青少年身心特点,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3.重视违法犯罪青少年帮教工作;

  4.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认真整顿、维护中小学周边秩序;

  5.深入中小学开展安全法制教育活动。

  二、 考核标准

  (一)维权工作制度

  1.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工作纳入到民警日常工作内容之中,落实工作责任制,并定期考核;

  2.制定完整、规范的维权警务制度,并在醒目位置上墙公告,方便辖区群众、青少年办事;

  3.在中小学校、公园、书店、电影院等青少年经常活动的地区、路段公布维权咨询电话,设立警示牌,积极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二)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1.认真受理有关未成年人的各种求助、救助电话,对来电、来访、来函能及时解答、处理;

  2.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暴力犯罪的除外)、治安案(事)件和交通事故中,不使用枪支、手铐、警棍等警械、警具,不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未成年当事人的身份;

  3.及时发现、解救被拐卖的儿童,积极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取缔非法雇佣童工;

  4.认真、快速办理未成年人被侵权的案件。

  (三)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1.保障辖区内社区、中小学校周边治安、交通秩序;

  2.交警、巡警经常护送上学、放学的小学生通过繁华路段,在举办较大规模的群众性活动时认真维护治安秩序;

  3.辖区内无赌博性游戏机营业,学校周边200米内无娱乐性经营场所;

  4.辖区内未发生中小学生、未成年人群死群伤的交通、火灾及其它治安灾害事故;

  5.做好辖区内外来务工青年的管理、服务工作,积极实施“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计划,切实维护外来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

  (四)维护中小学校周边秩序

  1.与辖区内所有中小学校建立警校共建关系,派员担任法制副校长或法制教育辅导员,并开设法制教育、自我保护知识讲座,学生受教育面达80%以上;

  2.协助中小学校成立护校队,加强值班、巡逻,组织中小学校治安(交通)巡逻、执勤和法制、防范宣传;

  3.参加辖区中小学校联谊会、家长会、运动会,每学期不少于2次;

  4.未发生犯罪分子伤害师生、扰乱中小学校教学秩序的案件。

  (五)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1.与街道(乡镇)安置帮教工作站(司法所)建立工作联系,定期对违法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罪犯进行回访考察;

  2.对判处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罪犯,能协助有关部门共同制定落实帮教措施,定期进行走访;

  3.同共青团、教育等部门经常保持联系,共同做好青少年罪犯的教育、挽救工作;

  4.积极参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辖区群众对创建单位和责任民警“维权工作”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在80%以上。

  三、 奖励办法

  1.获得全国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成绩突出的单位可申报集体二等功;

  2.获得全国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突出贡献奖的个人,可申报个人二等功。

 


中共白银市委、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白银市文明县区建设管理办法》等五个管理办法的通知

甘肃省中共白银市委 白银市人民政府


市委发〔2007〕46号


中共白银市委、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白银市文明县区建设管理办法》等五个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党委、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白银市文明县区建设管理办法》、《白银市文明行业建设管理办法》、《白银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白银市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白银市文明社区建设管理办法》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十月十五日



白银市文明县区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我市文明县区的创建工作,不断提高文明县区创建工作质量,使创建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甘肃省文明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和《甘肃省文明县建设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建文明县区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是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提高公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载体,是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
第三条 市级文明县区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能够在全市发挥示范作用的先进县区,是市委、市政府授予县区的最高综合性荣誉称号。
第四条 创建文明县区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动员广大群众共建共享,积极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明显提高,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促进县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第二章 评选标准
第五条 文明县区评选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县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责任明晰,关系协调,配合密切,形成合力。县区文明办有单列的行政编制,人员落实、职级明确、经费独立。乡镇)、村、街道、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机构、制度健全,队伍稳定,经费落实。有明确的文明县区创建目标、计划,有具体的保障措施,有健全的评估表彰制度和奖励措施。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开拓创新,勤政廉政,依法办事,在创建工作中积极为群众办实事,精神文明建设绩效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之中。有健全的监督制度,定期向人大、政协通报创建工作,并按规定办理相关的议案、提案;采取多种形式让群众了解创建工作情况,有群众寻访、听证会等形式的群众监督机制;积极支持新闻媒体发挥监督作用,对不文明现象进行曝光。投入机制健全,精神文明专项经费按人均0.2元列入财政预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项经费按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地方财政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随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认真执行文化经济政策,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
(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有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文明县区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干部群众,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积极开展市(村)民教育,街道、单位、企业、乡村建有市(村)民学校,做到阵地、组织、计划、教材、师资五落实;对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教育形成制度,并得到落实。坚持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公民道德建设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制定市民文明守则、乡规民约等文明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诚信建设扎实有效,形成“知荣耻、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各种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抵制,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认真组织实施“白银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计划、有措施、有阵地、有活动、有典型、有创新。
(三)创建活动卓有成效。县区党委、政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明确的各类创建活动的工作标准、实施办法和长效管理措施;建立了完善的评选、考核、奖励制度。有线广播、电视等主要新闻媒体设有精神文明创建专题或专栏,基层单位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分别达到90%以上。坚持开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双拥先进乡镇联创活动,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持续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促进城乡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制定并实施创建管理办法,对各级各类文明单位实行科学管理、目标管理、分类管理、动态管理。广泛开展和谐机关、和谐单位、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着眼于增强干部群众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绿色县区、绿色行业、绿色单位、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街道、绿色矿山、绿色企业、绿色村镇、绿色公交、绿色军营、绿色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全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城乡共建、企地共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每年至少组织三次较大规模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开展诚信政府、诚信机关、诚信行业、诚信单位、诚信企业、诚信学校、诚信医院、诚信商场、诚信社区、诚信村镇、诚信家庭和“百城万店无假货”等创建活动,诚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和学习先进活动,注重培育、宣传先进典型,有重大典型被省、市媒体集中宣传。
(四)科教文卫体稳步发展。坚持推行科教兴县区战略和人才强县区战略,科教文卫体事业投入逐年增加。综合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普活动场所,主要新闻媒体有科普宣传栏目、节目,政府网站设有科普网页,建立全县性科普志愿者组织并正常开展活动;人均科普经费支出逐年增长。发展优质高中教育,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生的入学率、升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各项教育成效显著。推行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全面落实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政府部门定期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建立学校乱收费责任追究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健全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长效机制和相关制度,并得到落实。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产业逐步形成,精神文化产品生产成绩显著。各类图书馆(室)、宣传文化中心(站、室)管理制度健全、管理工作有序,阵地作用发挥良好。自然、科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力。积极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社会用语、用字规范文明。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方向正确,富有特色。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健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政府有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有通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有严格的疫情通报和信息发布制度,有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就治体系。医德医风建设成效显著,为城乡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计划生育率控制在指标内,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城乡体育活动场所健全,设施完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五)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区规划科学合理,功能完善、富有特色,科学依法用地。乡镇建设布局合理、环境良好、美观舒适。村社建设有整体规划,居住条件改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房前屋后无滥占耕地盖房和违章建筑。主要道路交通顺畅,无障碍设施,建设达到国家标准。街道无违章建设、无占道经营、无占道乱停乱放。公共交通稳步发展,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大于4.6标台。通讯普及率稳中有增,城市电话主线普及率(线/百人)大于20%,互联网用户数大于3%。文化设施建设逐步达标,县区图书馆为三级以上图书馆,每百人公共图书藏书量大于100册。县区档案馆为党委、政府指定的政务信息公开场所,达到省二级馆标准。县区文化馆为二级馆,并实施包片辅导制度。文化遗产定期维护、保存完好率大于90%。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大于0.1平方米。新闻事业健康有序,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村村通”覆盖率达到100%。商业服务网点设置合理、管理有序、整顿规范。绿化美化成效显著,绿化覆盖率大于15%。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效果显著,环境保护投资指数大于1.5%。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建立了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机制的体制机制,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农业不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得到保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发展速度增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城镇化建设稳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扶贫机制逐步完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征地规模从严控制,征地制度改革不断加快,补偿标准逐年提高,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得到保障,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有效解决。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政府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入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逐年加大,优先安排关系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县区基本达到“四村”(村村通车、通电、通邮、通电话,村村有农民学校、有文化图书室、有卫生所、有体育场地,村村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村村道路硬化、四旁绿化、村容美化、环境净化)标准,真正把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七)社会服务质量优良。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明显,各级党政机关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推行政务公开和政事分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诚信政府建设扎实有效,形成社会对政府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促进政府公开、公平、公正的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政府在民事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严守契约,建立了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和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建立了打击假冒伪劣、走私贩私、欺诈经营行为的监督投诉和处置机制,全县区无影响恶劣的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事件,无集中性的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窝点和市场。执法部门公仆意识强,廉洁奉公,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严守纪律,办事效率高,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效果明显,无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等现象,对公务人员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坚决惩处,社会形象良好。窗口行业服务宗旨明确,服务理念领先,服务态度端正,服务方式规范,服务技能过硬,服务纪律严明,服务项目齐全,服务设施完善,服务环境优美,服务效果良好,群众对行业风气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
(八)社会管理科学规范。社会管理不断完善,形成了党委领导、社会协同、公共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社会管理资源有效整合,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体现了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要求。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保障,干部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满意度增强。全面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社会组织健全,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日益明显。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形成了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护机制,土地征用、城镇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分类管理、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形成了统一抉择、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九)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法制教育年度有计划,年终有总结。领导干部、司法执法人员、生产经营管理人员、青少年的学法用法有安排、有考核,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市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平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在基层得到落实。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各类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违法犯罪率控制在标准以内,大要案和恶性案件逐年下降,邪教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政府及派出机构普遍设立负责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专职部门,劳动监察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查处企业使用童工现象,孤残儿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和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虐待、不赡养老人案件发生率、家庭暴力投诉率每万户小于2%,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控制在万分之1.5以下,流动人口、出租屋、铁路护路联防、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工作扎实有效,80%以上的群众认为本县区治安状况好、安全感强。文化市场管理有序,无非法出版物市场及地下印制企业,及时取缔非法出版活动及非法出版物。广场、车站、码头、公园、影剧院、歌舞厅、网吧、农贸市场、宾馆饭店、商店等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严格,秩序井然。食品、药品、餐饮的卫生监管不断加强,不出售过期、变质、伪劣食品和药品,近两年无重大食物、药物中毒事故,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得到保障。珍惜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无滥砍、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无破坏生态事件。
(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等经济综合指标均达到全市中上水平。脱贫致富成效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就业、住房、购物、用电、用水、取暖、交通、通讯、医疗、上学、入托、娱乐等条件不断改善,达到全市中上水平。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收入分配秩序规范,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扩大,过高收入得到有效调节,非法收入坚决取缔。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交强保险基金征缴率大于9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再就业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成效显著,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对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不断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成效明显,全社会慈善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不断完善。公益性活动机制完善,有广泛参与的全社会性的志愿者组织,能够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设有见义勇为基金,定期表彰见义勇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第三章 申报和评选
第六条 凡符合市级文明县区评选标准的县区,可自愿向市文明委提出申请,参加评选。市文明委组织有关部门择优对申报的县区进行实地考察和验收,并征询有关方面和群众意见后,提出正式表彰建议名单,在市级主要媒体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公示期满后,由市文明委委员会议审定,报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
第七条 连续两年以上保持市级文明县区荣誉称号的,符合省级文明县和文明城区评选条件的,可推荐其申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城区)、省级文明县(城区)和省级文明县标兵(文明城区标兵)。
第八条 市级文明县区的检查验收,主要采取抽查基层单位、察看环境建设、查阅文档资料、进行民主测评、听取工作汇报等方法进行。
第九条 市级文明县区推荐、审核工作要坚持客观标准,严格把关。凡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防范邪教不力、“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发生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以及主要经济指标达不到全市先进水平的申报县区,均实行“一票否决”,取消推荐和评选资格。
第十条 市级文明县区的推荐和评选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隐瞒事实、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申报的县区取消申报资格,已命名表彰的县区撤销荣誉称号并通报批评。
第四章 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 市级文明县区每年命名表彰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可直接命名表彰。
第十二条 市级文明县区由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并颁发奖牌和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十三条 市级文明县区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每五年为一个届期,与市委届期同步。每届期满后,获得荣誉称号的县区须重新参加新一届申报评选。
第十四条 各县区可从实际出发制定奖励办法,对在创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进行奖励。
第五章 管理和监督
第十五条 各级文明委(办)要切实做好创建文明县区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考评、监督及日常管理工作,积极研究和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第十六条 市文明办要加强文明县区的档案管理。档案内容包括:县区概况、创建工作安排、总结,申报审批表,有关创建活动的记录、照片、音像资料以及县重大变动情况,各类考核记录、奖惩记录等。
第十七条 获得市级文明县荣誉称号的县区须每年进行一次自查,并于年终向市文明办报送自查报告和测评数据。市文明委每年组织一次全面复查考评,符合标准的保留其荣誉称号;对于工作停滞不前、出现突出问题的,给予批评警告,限期整改;对于工作严重滑坡、出现重大问题的,及时报请市委、市政府批准后撤销其荣誉称号,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第十八条 被撤销文明县区荣誉称号的县区,两年内不得重新申报。经认真整改符合条件的,两年后方可在原级别重新申报。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文明委负责组织实施,各县区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和修订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市文明办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白银市文明行业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全市文明行业的创建、评选、表彰工作,不断提高创建水平,使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甘肃省文明行业建设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建文明行业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行业的重要载体,是提高行业队伍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保证行业建设和发展正确方向、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关系、促进行业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三条 市级文明行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能够在全市发挥先进示范作用的行业,是市委、市政府授予行业的市级综合性最高荣誉称号。
第四条 创建文明行业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和业务工作为中心,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加强诚信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推行优质规范服务和树立行业新风为重点,以建设学习型、诚信型、服务型、节约型、创新型、和谐型行业为目标,以“窗口”行业和“窗口”单位的创建工作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深入开展各类创建活动,推进行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第二章 评选标准
第五条 市级文明行业评选标准:
(一)组织领导有力,工作机制健全。行业领导班子能够认真学习、贯彻、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创建文明行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和管理考核,并常抓不懈。行业主管机关成立创建文明行业工作领导小组,行业内部有层层负责的领导责任机制、具体可行的目标管理机制、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严格规范的制度约束机制、全过程的考核机制、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和逐步递进的经费投入机制,做到机构健全、人员落实、计划周全、措施具体、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经费保证、工作到位,并取得明显实效。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办事公道,群众满意。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得到加强,近两年党组织建设受到上级党委的表彰。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工作做到编制、人员、经费、活动四落实,工作卓有成效。
(二) 思想教育深入,道德风尚良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全体干部职工,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行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行业形成“知荣耻、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完善诚信机制,解决突出问题,推广先进经验,创建诚信行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注重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促进干部职工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文化事业发展,学习风气浓厚。坚持对干部职工进行科技文化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积极争创学习型行业,形成全员学习、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风尚。加强行业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谐精神和行业精神。加强信息化建设,并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有比较完善的职工图书文化室、健身房等各类文化体育设施,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大力推广和使用普通话。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落实卫生防疫制度。深入扎实地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达到100%。
(四)创建活动扎实,群众广泛参与。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干部职工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达到90%以上。大力开展和谐行业、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着眼于增强干部职工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继续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处(科)室、文明示范窗口、文明站(所)、文明柜台、文明小区、文明家庭、文明职工等多种形式的创建评选活动,行业内独立核算单位80%以上建成县级文明单位,60%的单位建成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坚持开展诚信行业、诚信单位和“共铸诚信”、“诚信联盟”、“百城万店无假货”等创建活动,形成一批深受群众欢迎、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诚信建设项目,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以重点问题的解决带动诚信建设的整体推进。积极开展“绿色系列单位”、城乡共建、企地共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拥军优属等活动,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五)行业管理科学,服务优质规范。按照行业特点和工作职责,制定具体明确、易于操作、便于考核的职业行为规范和岗位行为规范,全面规范行业每个岗位的生产行为、服务行为、经营行为、管理行为,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执法部门进一步推广行政执法公示制,转变服务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文明执法,优质高效、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利益,群众满意率较高。公共服务行业进一步推广社会服务承诺制、生产经营信誉制,切实改善服务质量,真正做到服务宗旨明确,服务理念领先,服务态度端正,服务方式规范,服务技能过硬,服务纪律严明,服务项目齐全,服务设施完善,服务环境优美,服务效果良好。建立健全行风监督评价体系,切实加强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自觉抵制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在本地区行风民主评议中名列前茅。
(六)严格遵纪守法,社会治安良好。制定和落实普法计划,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干部职工的法纪观念普遍增强,自觉遵纪守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网络健全。单位内部治安状况良好,工作纪律严明,安全生产制度落实。领导干部无违法违纪案件,行业无重大经济、刑事和治安案件,无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无邪教活动,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
(七) 基础设施完善,环保工作达标。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技术手段和基本条件。重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为干部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行业各单位内务管理规范有序,内外环境清洁整齐,无脏乱差现象。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健全、措施落实、成效明显。生产、流通行业建立了切实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明显,环境污染控制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八) 业务水平领先,工作实绩突出。执法部门廉洁高效、办事公道、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群众满意率高,业务工作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公共服务行业改革进取、诚信经营、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职工收入同步增长,业务工作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第三章 申报和评选
第六条 市级文明行业在县区级文明单位(行业)中产生,连续两年保持县区级文明单位(行业)荣誉称号者方可申报市级文明行业。
第七条 凡符合市级文明行业评选标准的单位,可自愿向市文明委提出申请,参加评选。市文明委组织有关部门择优对申报的行业进行实地考察和验收,并征询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方面和群众意见后,提出正式表彰建议名单,在市级主要媒体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公示期满后,由市文明委委员会议讨论审定,报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
第八条 市级文明行业的检查验收,主要采取抽查基层单位、察看环境建设、查阅文档资料、进行民主测评、听取工作汇报等方法进行。
第九条 市级文明行业推荐、审核工作要坚持标准,严格把关。凡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防范邪教不力、发生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以及业务工作达不到全市先进水平的申报行业,均实行“一票否决”,取消推荐和评选资格。
第十条 市级文明行业推荐和评选工作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隐瞒事实、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申报的行业取消申报资格,已命名表彰的行业撤销荣誉称号并通报批评。
第四章 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 市级文明行业每年命名表彰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可直接命名表彰。           
第十二条 市级文明行业由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并颁发奖牌和荣誉证书。
第十三条 市级文明行业实行动态管理。实行届期制,每五年为一届,到期自动中止,重新参评。在届期内进行复查,出现工作滑坡不符合条件的,将取消其荣誉称号。
第十四条 精神文明建设要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对待、同等奖励。对获得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市级文明行业,由其上级主管机关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可对全体干部职工增发一个月的工资,实施公务员法机关(含经审批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优秀公务员可按20%的比例确定。
第五章 管理和监督
第十五条 各级文明委(办)要切实做好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考评、监督及日常管理工作。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第十六条 文明行业的管理实行条块结合、分级管理和动态管理。市级文明行业主要由市文明委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管理。
第十七条 各级文明办和主管部门要加强文明行业的档案管理。档案内容包括:行业概况、创建工作安排及总结,申报审批表,有关创建活动的记录、照片、音像资料以及行业重大变动情况,各类考核记录、奖惩记录等。
第十八条 获得市级文明行业荣誉称号的行业必须每年对本行业创建工作进行一次自查,将自查报告于年底前报送市文明办。市文明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查考评。凡符合标准的,保留其荣誉称号。对于工作停滞不前,出现突出问题的,给予必要的批评警告,限期整改;对于工作严重滑坡,出现重大问题的,及时报请市文明委批准后,撤销其荣誉称号。
第十九条 被撤销市级文明行业荣誉称号的行业,两年内不得重新申报。经认真整改符合条件的,两年后重新进行申报。
第二十条 市级文明行业如变更行业名称、变动隶属关系,应及时向市文明办报告备案。文明行业与非文明行业合并,须重新进行申报推荐、考核验收、批准命名。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文明委负责组织实施,各县区文明委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文明委可根据本办法制订实施细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文明办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白银市文明行业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白银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全市文明单位的创建、评选、表彰工作,不断提高创建水平,使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甘肃省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建文明单位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载体,是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有效途径。
第三条 市级文明单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能够在全市发挥先进示范作用的单位,是市委、市政府授予单位的市级综合性最高荣誉称号。
第四条 创建文明单位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加强班子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科学管理为重点,以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生产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创造优美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为主要内容,以建设学习型、诚信型、服务型、节约型、创新型、和谐型单位为目标,坚持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改起,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从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中得到实惠,促进单位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章 评选标准
第五条 市级文明单位评选标准: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单位领导班子能够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机构健全、计划周全、措施具体、人员落实、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经费保证、工作到位,并取得明显实效。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开拓创新,勤政廉政,以身作则,在创建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受到群众好评。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得到加强,近两年党组织建设受到上级党委的表彰。
(二)道德建设卓有成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全体干部职工,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单位内部形成“知荣耻、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完善诚信机制,解决突出问题,推广先进经验,创建诚信单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注重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促进干部职工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窗口单位要重视行风建设,自觉抵制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在本地区行风民主评议中名列前茅。
(三)创建活动扎实深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单位干部职工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达90%以上。深入开展和谐单位、和谐机关、和谐处室、和谐家庭创建活动,着眼于增强干部职工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继续开展文明机关、文明科室、文明车间、文明班组、文明岗位以及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文明职工、诚信单位和绿色单位等创建评选活动,积极参加城乡共建、社区共建、军民共建、拥军优属等活动,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在所在县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做出贡献,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四)社会服务优质规范。机关干部转变服务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广泛发扬民主,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利益,群众满意率较高。下属各个单位、各基层站所、各种服务窗口恪守职业道德,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增加便民措施,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切实改善服务质量,真正做到服务宗旨明确,服务理念领先,服务态度端正,服务方式规范,服务技能过硬,服务纪律严明,服务项目齐全,服务设施完善,服务环境优美,服务效果良好。
(五)文体事业不断发展。坚持对干部职工进行科技文化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形成全员学习、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风尚,积极争创学习型单位。广泛开展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建设,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精心培育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企业精神、和谐精神。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落实卫生防疫制度。模范执行计划生育国策,计划生育率达到100%。坚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有比较完善的职工图书文化室、健身房等各类文化体育设施,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
(六)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落实政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网络健全,普及法律常识深入扎实。单位内部治安状况良好,工作纪律严明,安全生产制度落实。领导干部无违法违纪案件,单位无重大经济、刑事和治安案件,无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无邪教活动,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
(七)工作环境整洁优美。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内务管理规范有序,内外环境清洁整齐,无“脏乱差”现象,工作场所和生活区域做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为职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健全,措施落实,并取得明显成效,环境污染控制指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八)业务工作实绩突出。党政机关和执法部门廉洁高效、办事公道,依法行政、执政为民,重大决策民主公开,注重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生产经营单位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进取,诚信经营,科学管理,安全生产,产品质量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职工收入同步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全市同行业前列。非生产经营性单位内部管理严、工作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社会形象好,业务工作处于全市同行业领先水平。
第三章 申报和评选
第六条 凡符合市级文明单位标准的各级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和实行独立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建有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或工会基层组织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事业单位,均可申报市级文明单位。
第七条 市级文明单位在县区级文明单位中产生,连续两年保持县区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者方可申报市级文明单位。
第八条 市级文明单位的评选按照指标分配、自愿申请、逐级推荐、择优评选的程序进行。(1)指标分配。市级文明单位的指标分配坚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由市文明办根据各县区创建工作的总体情况下达评选指标。(2)自愿申请。凡符合市级文明单位评选标准的单位,可自愿向所在县区文明委提出申请,参加评选。(3)逐级推荐。县区文明委按照市级文明单位评选标准对申报单位进行审核,提出拟推荐名单上报市文明办。(4)择优评选。市文明委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县区推荐的文明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和验收,并征询有关方面和群众意见后,提出正式表彰建议名单,在市级主要媒体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公示期满后,由市文明委委员会议讨论审定,报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
第九条 市级文明单位的检查验收,主要采取抽查基层单位、察看环境建设、查阅文档资料、进行民主测评、听取工作汇报等方法进行。
第十条 市级文明单位推荐、审核工作要坚持标准,严格把关。对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防范邪教不力、发生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以及经济、业务工作达不到全市同行业先进水平的申报单位,均实行“一票否决”。
第十一条 市级文明单位的推荐和评选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隐瞒事实、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申报的单位取消申报资格,已命名表彰的单位撤销荣誉称号并通报批评。
第四章 申报和评选
第六条 凡符合市级文明单位标准的各级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和实行独立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建有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或工会基层组织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事业单位,均可申报市级文明单位。
第七条 市级文明单位在县区级文明单位中产生,连续两年保持县区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者方可申报市级文明单位。
第八条 市级文明单位的评选按照指标分配、自愿申请、逐级推荐、择优评选的程序进行。(1)指标分配。市级文明单位的指标分配坚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由市文明办根据各县区创建工作的总体情况下达评选指标。(2)自愿申请。凡符合市级文明单位评选标准的单位,可自愿向所在县区文明委提出申请,参加评选。(3)逐级推荐。县区文明委按照市级文明单位评选标准对申报单位进行审核,提出拟推荐名单上报市文明办。(4)择优评选。市文明委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县区推荐的文明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和验收,并征询有关方面和群众意见后,提出正式表彰建议名单,在市级主要媒体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公示期满后,由市文明委委员会议讨论审定,报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
第九条 市级文明单位的检查验收,主要采取抽查基层单位、察看环境建设、查阅文档资料、进行民主测评、听取工作汇报等方法进行。
第十条 市级文明单位推荐、审核工作要坚持标准,严格把关。对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防范邪教不力、发生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以及经济、业务工作达不到全市同行业先进水平的申报单位,均实行“一票否决”。
第十一条 市级文明单位的推荐和评选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隐瞒事实、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申报的单位取消申报资格,已命名表彰的单位撤销荣誉称号并通报批评。
第四章 表彰和奖励
第十二条 市级文明单位每年命名表彰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可直接命名表彰。
第十三条 市级文明单位由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并颁发奖牌和荣誉证书。
第十四条 市级文明单位进行动态管理。实行届期制,每五年为一届,到期自动中止,重新参评。在届期内进行复查,出现工作滑坡不符合条件的,将取消其荣誉称号。
第十五条 连续两年以上保持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符合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评选条件的,可推荐其申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标兵”。
第十六条 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等对待、同等奖励。对获得市委、市政府,省委、省政府或国家表彰的各类文明单位,由其上级主管机关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有条件的单位可对全体干部职工增发一个月的工资。实施公务员法机关(含经审批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优秀公务员可按20%的比例确定。
第五章 管理和监督
第十七条 各级文明委(办)要切实做好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考评、监督及日常管理工作,积极研究和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第十八条 文明单位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管理。市级文明单位主要依托所在县区文明办管理。
第十九条 各县区文明办要加强市级文明单位的档案管理。档案内容包括:单位概况、创建工作安排及总结,申报审批表,有关创建活动的记录、照片、音像资料以及单位重大变动情况,各类考核记录、奖惩记录等。
第二十条 获得市级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须每年对创建工作进行一次自查,并于年终向市文明办报送自查报告,凡未按要求报送年度工作总结报告的,原则上视为自动放弃其荣誉称号。市文明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查考评,凡符合标准的,保留其荣誉称号。对于工作停滞不前,出现突出问题的,给予必要的批评警告,限期整改;对于工作严重滑坡,出现重大问题的,及时报请市文明委批准后撤销其荣誉称号,并在全市通报。
第二十一条 被撤销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单位,两年内不得重新申报。经认真整改,符合条件的,两年后方可在原级别重新申报。
第二十二条 市级文明单位如改变单位名称、变动隶属关系,要及时向市文明办备案,否则,不再保留“市级文明单位”称号。文明单位与非文明单位合并,须重新进行考核验收、申报推荐、批准命名。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文明委负责组织实施,各县区可根据本办法修订县区文明单位管理办法。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文明办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白银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白银市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全市文明村镇(包括乡,以下简略)的创建、评选、表彰工作,不断提高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水平,促进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使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甘肃省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农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追求美好生活的伟大创举,是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是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农村基层的有效途径。
第三条 市级文明村镇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优异成绩,能够在全市发挥先进示范作用的村镇,是市委、市政府授予村镇的综合性最高荣誉称号。
第四条 文明村镇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搏-45-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培育“四有”新型农民为主要任务,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文明发展之路,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
第二章 评选标准
第五条 市级文明村评选标准:
(一) 领导班子建设好。党支部、村委会认真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各项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健全,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文明村创建有组织、有规划、有制度、有活动、有档案、有阵地、有措施、有效果。村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作风扎实,公道正派,在群众中威信高,无违法乱纪现象。
(二)思想道德风尚好。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理想信念、形势政策、普法宣传、国防安全、民族团结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教育面达到75%以上。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有效,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礼让宽容、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村风民风。
(三)文化教育普及好。村有标准化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升学率、毕业率、巩固率均达到95%以上。40岁以下成年人基本无文盲。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适用技术,科技示范户占总农户的10%以上。经常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村镇文化、民俗文化、节会文化方向正确,健康向上,富有特色。深入开展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引导村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健全卫生保健网络,落实卫生防疫措施,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深入扎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达到90%以上。
(四)基础设施建设好。制订并严格实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法用地,小康村建设布局合理,环境良好,美观舒适,基本达到“四通”(通车、通电、通邮、通电话)、“四有”(有农民学校、有文化图书室、有卫生所、有体育场地)、“四改”(改厨、改厕、改圈、改水)、“四化”(道路硬化、四旁绿化、村容美化、环境净化)的标准,为农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五)创建活动效果好。广泛开展和谐村镇、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开展 “十星级文明农户” 创建活动,参与面达到95%以上,七星级以上文明农户达到80%以上,十星级文明农户达到30%。深入开展诚信村、信用户等创建活动,加强诚信建设,防止不守信用行为,杜绝坑农害农现象。坚持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各种争创评比活动,引导群众在参与活动中获得实惠,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大力开展城乡共建、企地共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连片共建等活动,不断提高文明村创建活动的水平。
(六)治安综合治理好。普法教育形成制度,村民法纪观念强,能依法照章办事。民事调解和治保组织健全,民事纠纷调解及时,无群体性上访事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网络健全,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村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责任事故,无拐卖妇女儿童、虐待老人、遗弃女婴现象,无黑恶势力,无“黄赌毒”丑恶现象,无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
(七)环境整洁卫生好。围绕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治理整顿脏乱差现象,净化、绿化、美化程度高。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房屋乱盖现象。认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传染病的发病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环境保护知识普及,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珍惜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无滥砍、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无破坏生态事件。
(八)基层民主建设好。扩大基层民主,保障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认真执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制度。村委会成员依法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与村委会能认真采纳群众意见,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关系融洽。村民会议制度完善,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村务管理制度健全,规范有序。定期进行村务、财务公开,群众满意率较高。
(九)村社经济发展好。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农、工、商各业协调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市领先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达到小康水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烈军属、病残孤寡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第六条 市级文明乡(镇)评选标准: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乡(镇)党委、政府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确保组织领导、工作机构、资金投入、创建活动、管理协调、监督激励“六到位”,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奖罚。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突出,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作得到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奉公守法,执政为民,在群众中威信高,干群关系融洽和谐。乡(镇)党委建成“五好乡(镇)党委”。
(二)思想道德风尚良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干部群众,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突出抓好诚信建设,坚决防止不守信用行为,杜绝坑农、害农现象。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文明村镇的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奋斗目标、具体措施、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干部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达到80%以上。坚持开展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着眼于增强干部群众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文明村、文明小城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50%以上的村建成县(区)级以上文明村。积极开展“个十百千万”诚信创建活动,诚信乡镇、诚信村、诚信商店、诚信单位、诚信学校、诚信家庭建设卓有成效。深入开展“绿色单位”系列创建活动,全面促进生态文
明建设。认真开展好城乡共建、企地共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连片共建、拥军优属等活